咖啡江湖暗战:国产品牌奋力追赶 海外品牌谨慎防守
本报记者 王君 “双11”预售已经开启,咖啡咖啡赛道再成瞩目焦点。江湖谨慎天猫官方发布的暗战10月24日至10月29日的每日食品行业预售前十榜单显示,咖啡品牌多次占领预售第一。国产例如,品牌品牌10月24日当天食品预售第一为三顿半,奋力防守10月25日当天则为星巴克。追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海内外咖啡品牌竞争愈发激烈。海外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,咖啡咖啡国产化是江湖谨慎大势所趋。他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暗战“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咖啡企业进入国内市场。当前咖啡市场不仅仅是品牌品牌国产化,而是奋力防守平价化,或者说性价比化,追赶像星巴克这样高价咖啡的市场空间未来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。” 资本加持下 国产咖啡品牌加速崛起 10月24日晚8点,2022天猫“双11”正式开启预售。当天,天猫官方发布的食品行业预售成绩单显示,咖啡品类开启预售后业绩表现尤为亮眼。其中,三顿半、Nespresso(雀巢子品牌)、隅田川、永璞、星巴克这五个咖啡品牌均在预售成绩排行榜前十名内。尤其是国产咖啡品牌三顿半旗舰店,预售开启97分钟交易额破亿元,超越去年“双11”预售全周期,位居当天预售成绩单榜首。 “双11”国产品牌在预售首日“成功突围”并非偶然。 近两年,咖啡赛道出现“融资热”现象。红餐大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,咖啡相关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创下了2013年以来新高,融资总额也达到了45亿元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咖啡品牌发生了10起超过亿元的融资事件,融资总额超过48亿元。 在此期间,大量国产咖啡品牌吸引资本入局。例如,2015年注册的Manner coffee品牌,在2021年2月份吸引淡马锡注资13亿美元,同年5月份又吸引美团龙珠助其完成战略融资,6月份再次引来字节跳动战略部出手。而2017年注册的咖啡生产商三顿半在2020年至2021年底,相继吸引了红杉中国、峰瑞资本、CPE源峰、IDG资本、纪源资本、内向基金等机构成为其资本“后盾”。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需求每年都在快速增长,咖啡已经成为非常高频的消费品,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,这成为中国创业者和资本争相涌入咖啡市场的契机和出发点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,预计2022年达4856亿元。 与此同时,国产咖啡在品类上的竞争也越来越细化。 “继速溶咖啡、挂耳咖啡细分品类‘走红’后,一些主打超速溶冷萃咖啡粉的国牌也开始席卷咖啡粉线上市场。”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国产品牌在外观营销上也做了许多改变,例如三顿半就凭借“小罐子”外观,借助社交属性成为新兴网红品牌。 竞争日益激烈 海外咖啡品牌艰难守护阵营 而受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影响,早期进入中国并以线下店为主的咖啡企业却面临着冲击。 星巴克发布的截至2022年7月3日的第三财季业绩显示,星巴克实现净利润为9.13亿元,同比下跌20.82%。其中,星巴克中国市场的营收为5.4亿美元,同比下滑40%。彼时,星巴克中国表示,业绩下滑的原因与疫情带来的闭店有关。 与此同时,2018年,Tim Hortons母公司RBI和笛卡尔资本合资成立Tims中国。借助中国当下的咖啡融资热潮,2022年火速奔赴纳斯达克上市。但截至美东时间10月28日,Tims中国报3.55美元,与10美元上市的SPAC壳公司相比,折价64%。 从公司此前公开的招股书看,2019至2021年,Tims中国的净亏损分别为8782.8万元、1.4亿元和3.8亿元,2021年净亏损较2020年扩大2倍以上,3年合计亏损超6亿元。 “除了借其提神醒脑,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还在于咖啡本身属于‘时尚’饮品,在高学历者中比较流行,同时咖啡这一载体被赋予了社交属性。星巴克满足上述需求,且尤为重视消费场景下的商务、社交等第三空间的需求,但是疫情影响下,社交场景反而成为星巴克‘短板’。”张毅说道。 另一方面,瑞幸咖啡的门店近两年的迅猛增长,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星巴克在中国本土的压力来源之一。 据研究部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,瑞幸咖啡在中国的门店数已超越星巴克,成为国内咖啡连锁品牌店数第一。除此之外,国产品牌Manner、M Stand、Seesaw等凭借独具特色的精品咖啡,都在火速扩张。“我们认为,随着咖啡饮用习惯在国内市场的逐步培育,以及中国消费者尤其年轻一代对于国潮的追捧和民族文化自信,国产咖啡连锁品牌潜力可期。” “此前国产咖啡品种受限于生产工艺、货源等影响,发展不如海外老品牌。但目前这些影响基本被消除,许多消费者几乎喝不出国产和海外品牌区别。同时,资本助推下,未来中国咖啡市场不管是从人均消费量、产业链的完整性、品牌阶层分级、网点以及销售渠道的普及性来讲,都比海外品牌优势明显。”张毅说道。 张毅认为,传统的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的教育,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可模仿的标准。“星巴克等品牌让国内企业找到了一种标准化的发展模式,在技术提升后发现它容易复制,加上一点品类创新就能变成本土品牌的优势。比如现在网上大火的部分速溶咖啡系列,基本靠新锐国货引领。” (编辑 上官梦露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投放流动性不再依赖外汇占款 近5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平均增长率为2.6%
- 苏纳克发表当选声明,英媒:像在看提词器念,结尾有尴尬停顿
- 七成销量靠老外,上海跑出400亿的造车黑马
- 网络安全最大单品!防火墙受益信创等政策推进,相关上市公司梳理
- 日股收高 日经225指数收涨0.6%
- 环球时报社评:朔尔茨尚未动身,意识形态狙击手就瞄准了
- 全国股转公司三季度做市商评价结果出炉:中小券商持续占优 东北证券进入第一梯队
- 专访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: 新市民需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
- 国家发改委:明起国内汽、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75元和165元
- 罗永浩、俞敏洪入淘,大主播跨平台带货成新趋势
- 中证新能源金属主题指数即将发布
- 个人意见|深陷高口碑低热度怪圈,B站为何坚持做自制剧?
- 拆解上市财险中期业绩:信保有赔有赚,谁是“非车”增长之王?
- 印尼央行上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4.75%
- 英国之后,日本可能会带来下一个债券“飓风”
- 英媒:约翰逊已经回到英国,此前曾在多米尼加度假
- 中国银行马龙: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触及组织经营范式的深刻变革
- 【育儿问答】2个月孩子吃手要干涉吗?
- 宁德时代接待1700人调研团!动力电池和储能业务受关注,还透露了这件大事
- 泛生子董事长兼CEO王思振:不忘初心,坚守“抵抗癌症,守护生命”使命
- 搜索
-